一、基本情況
(一)歷史沿革和機構設置。銀川經開區是2001年經國務院批準在原銀川高新區基礎上設立的國家級經開區,黨工委、管委會是銀川市委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與開發區建設及經濟發展有關的省級經濟管理權限,下設10個職能部門。實行“管委會+公司”運行模式,整合成立了經開集團,下屬高新技術、育成投資等6個子公司。
(二)園區規劃布局。園區規劃面積近6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4平方公里,下轄5個產業集聚區。其中,東區(位于金鳳區中部北京中路附近)面積2.26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南區(位于金鳳區中南部六盤山路附近)面積1.02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數字經濟產業;西區(位于西夏區南部包蘭鐵路附近)面積30.68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大健康產業;綜配區(位于金鳳區西南部通達南街附近)面積10.93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高端智能制造產業,配套建設學校、醫院、城市客廳等高效優質公共服務;公鐵物流園(位于文昌南路西部附近)面積1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倉儲配送、分撥集散、冷鏈物流、口岸經濟等現代物流產業?;拘纬闪?/span>“一區多園、協同推進,資源互補、產業配套”的空間布局?,F有各類企業1萬余家,其中工業企業34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9家。
(三)公共基礎設施。園區開發率達98.5%,“九通一平”全部建成,新實施了寶湖路、六盤山路、光明路、銀巴路等八條道路工程,暢通內部道路微循環,實現“半小時交通圈、十分鐘上高速”。配套6座110KV、3座220KV變電站,1座日供水能力70萬噸水廠,2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量達11萬噸,園區公共綠化率達20.7%,公交線路20條,熱電聯產裝機110萬千瓦,可滿足園區所有企業供暖需求。建成職工公寓26.3萬平方米、4464套,可滿足2萬人入住。加快智慧園區建設,正在打造一個園區智慧指揮中心,建成園區管理和服務兩個平臺,完善招商引資、經濟運行、政務服務、項目建設、協同辦公、應急管理、環境監測、地理信息N個模塊,實現時空信息交換、遠程協同交互、即時指揮調度、泛在數據共享等功能,為入園企業提供全周期、數字化、智能化服務,預計2023年6月全面投入使用。
二、經濟發展情況
近幾年來,銀川經開區圍繞市委、市政府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范市”“創新發展引領市”發展要求,緊盯“兩都五基地”和“千億級園區”建設目標,堅持大抓發展、抓大發展、抓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積極招引產業項目落地、穩步推進機制改革創新、不斷優化要素供給保障、全面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園區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2022年,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725億元,同比增長45%,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8%;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6%,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6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4億元,同比增長26.4%;招商引資到位資金92億元,同比增長8.2%。特別是2021、2022年實現兩年經濟總量翻番、再造了一個經開區的跨越式發展。
(一)產業布局更趨優化。堅持產業為本,目前已形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大健康3個主導產業和數字經濟、現代物流2個新興業態的“3+2”現代產業體系,“三新”產業產值占比超過95%,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微企業協作配套、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和集群化發展格局。
新材料產業(2022年產值498億元,同比增長77%,占經開區總產值的69%)主要有光伏材料、工業藍寶石、半導體材料3大產業集群:
光伏材料已形成拉晶—切片—電池及坩堝、碳碳、串焊、支架等較完整的產業鏈條,已具備單晶硅棒產能110GW、硅片產能45GW、單晶電池產能15GW、串焊機產能1800臺,光伏坩堝產能51萬只,支架產能80萬噸,集聚了TCL中環、隆基綠能、晶盛機電等行業頭部企業,建成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單晶硅智慧工廠、國內具有影響力的光伏材料生產基地。
工業藍寶石材料已形成長晶—掏棒—切片—研磨—拋光及智能終端等藍寶石全產業鏈條,具備工業藍寶石晶體產能5500噸,藍寶石晶片產能2160萬片,集聚了天通銀廈、鑫晶盛、晶環、晶創等重點骨干企業,建成全國最大的工業藍寶石生產基地。
半導體材料已形成拉晶—截斷—切片—研磨—拋光—大尺寸晶圓以及硅部件、半導體級石英坩堝、碳化硅襯底材料的產業鏈條,具備大尺寸晶圓產能1260萬片,半導體級坩堝產能6萬只,硅部件產能12.5萬枚,氮化鋁陶瓷基片產能200萬片,集聚了創盛新材料、盾源聚芯、中欣晶圓、申和新材料、時星科技、艾森達等重點企業,是國內外芯片供應鏈上重要的配套產品。
正在布局石墨烯儲能材料產業鏈,已形成1.2萬噸三元正極材料產能,正在建設正極材料前驅體項目。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2022年產值97億元,占經開區總產值的13%)主要以智能鑄造、精密軸承、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儀器儀表、新能源裝備等產品為主,培育了共享、小巨人、舍弗勒、威力傳動、銀利電氣、小牛自動化等一批“單打冠軍”,企業技術研發水平行業領先。其中:共享3D打印智能工廠登上央視“大國重器”欄目;小巨人臥式加工中心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舍弗勒是寶馬、奔馳、特斯拉等高端汽車軸承供應商;威力減速器填補國內大功率海上風電偏航減速器空白。
大健康產業(2022年產值68億元,占經開區總產值的9%)重點發展枸杞深加工、乳制品、葡萄酒、中醫藥、醫療器械等產業,已聚集蒙牛、張裕葡萄酒、沃福百瑞、頂津等綠色食品企業和啟元、康亞、同仁堂等醫藥企業,新食品產業鏈從前端向末端延伸、價值鏈從低端向高端攀升。
數字經濟產業重點發展工業互聯網、軟件及信息技術、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業態,搶抓“東數西算”寧夏樞紐建設機遇,引進中電子等央企聯合體,建設西部信創產業基地,入駐數字經濟企業500余家,主營業務收入超120億元,正在打造西部獨具特色的數字經濟產業園區。
現代物流產業重點依托公鐵物流園,按照“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加快建設商貿服務型國際物流樞紐,聚集物流企業60余家,年吞吐量近600萬噸,主營業務收入近60億元,建成了海鐵聯運、多式聯運的外向型物流通道。
(二)項目建設高效推進。堅持項目為王,圍繞“六新六特六優”產業導向,建立招商資源數據庫,制定招商產業線路圖,精細化制定“服務套餐”,把好高質量發展的第一道關口,近兩年引進重點項目45個,部分重點項目畝均投資和產值均超過2000萬元,是全區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中環50GW單晶硅材料智慧工廠、鑫晶9.6萬個40英寸石英坩堝等項目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不斷刷新項目建設速度。同時,依托中環、晶盛、天通等行業頭部企業,重點引進了晶盛碳化硅襯底晶片、天通藍寶石晶體制造與加工基地、盾源聚芯石英坩堝產線升級和研發中心項目等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和項目,實現了“短鏈”延長、“斷鏈”連通、“細鏈”增粗、“弱鏈”變強。
(三)科技創新活力強勁。堅持創新為魂,發揮企業主體創新地位,大力實施“四大改造”,聚焦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支持20余家重點企業組建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難題,累計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7家,占全市50.4%,占全區36.3%。建設高效單晶硅片制備、光伏智能裝備工程中心等各類創新平臺146個,R&D投入強度3.5%;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國家孵化器(眾創空間)數量,分別居全國217個國家級經開區的第13位和21位,高新技術企業產值比重超過65%,成為全區最具創新活力的園區,為建設“創新發展引領市”提供了有力支撐。
(四)綠色集約特征明顯。堅決落實“雙碳雙控”目標,“五權”改革順利展開,加快建設“綠電園區”,推動綠能開發、綠電消納、綠色制造一體化發展。累計創建綠色工廠9家(自治區級3家、國家級6家),創建節水型企業21家,水資源循環利用率98%,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萬元增加值能耗為0.87噸標煤/萬元,是全區平均水平的1/6、全市平均水平的1/3,園區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領跑全區。推行“標準地”供地模式,完成全市首例工業用地標準地掛牌出讓,實現 “成交即發證、拿地即開工、竣工即登記”。完善畝均收益考核體系,推行第三方專業化土地管理模式,有力保障了新項目落地建設。
(五)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堅持服務至上,開通“經心辦”服務熱線,成立“企業接待服務中心”,大力弘揚“嚴細深實勤儉廉+快”的工作作風,每年承諾為企業辦好“十件實事”,暢通企業項目建設“綠色通道”,實行項目包抓和全程跟蹤服務,搭建“銀政企”對接平臺,每年為企業融資200億元以上,開通“經開云招聘”,每年為企業招聘各類人才1.5萬人次。2022年新設立登記企業512家,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106家,同比增長15%和18%,企業測評滿意度98%以上,營商環境考核居全區同類園區第一。
(六)深化改革持續發力。按照“抓兩頭、活中間、一體四分”要求,持續深化園區改革,穩步推進公鐵物流園整合,承接下放行政審批權限51項,基本實現“企業事情園區辦”。扎實推進“五權”改革,完成了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額排查,實行了標準地供應、彈性供地模式。優化整合成立經開集團,下屬6個子公司,健全了授權管理清單、考核指標體系、薪酬激勵制度等市場化機制,推行集團化運作,逐步實現“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園區活力進一步迸發。
(七)中沙產能合作穩步推進。搶抓“一帶一路”倡議機遇,落實國家中沙產能合作戰略部署,聯合廣州開發區加快建設吉贊產業聚集區(30平方公里工業區和2平方公里生活區,已完成港口、電站、海水凈化等基礎設施配套),已簽訂合作備忘錄項目33個,產業涵蓋汽車制造、新材料、智能設備、循環經濟、食品飲料等領域,完成了泛亞聚酯、錦江氧化鋁、深工新材料塑膠新材及電子光學產業制造基地等3個項目前期注冊,總計劃投資58.8億美元。